一、準備工作
1、拷貝“二調符號庫”,打開文件選擇“字體”,拷貝所有字體到C:\Windows\Fonts文件下。
2、安裝中國工具;
3、拷貝基礎數(shù)據。
二、基礎數(shù)據處理
1、識別數(shù)據所占圖幅框
2、圖幅框裁剪DLTB、XZDW、XZQJX
3、生成標準圖幅(根據屏幕生成標準圖幅)----數(shù)據視圖
4、生成跳繪界線(選擇默認,但結果保存建議清空。此步驟原理是空間位置分析功能,將XZDW與XZQJX重疊的部分需跳繪顯示。)
ArcToolbox—分析工具—疊加分析—擦除—輸入要素xzqjx—擦除要素—thx—輸出要素類XZQJX—確定—移除原有xzqjx,添加輸出要素類XZQJX (開始編輯狀態(tài))
(1)Thx :------值字段JXLX------瀏覽選擇二調符號庫------添加值------匹配符號-------匹配----
----樣式引用-----將樣式添加至列表-----
-----打開-----確定
擦除之后行政區(qū)新建字段跳繪界-----填寫XX不跳繪-----全選復制粘貼到THJ-----填寫XX跳繪------符號匹配
6、生成地類符號,運用中國工具,都使用默認值。
形成 DLFH 層,然后匹配符號庫
DLFH—符號系統(tǒng)—類別—與樣式中的符號匹配—值字段DLBM—瀏覽二調符號庫—匹配符號—確定(建議101/102/104/118/112/204/205調整為6.5-5大小。)
7、打開目錄,新建mdb,將更新圖件所需的DLTB、XZDW、XZQJX、THJ(跳繪界)都存入一個MDB中。
在中新建數(shù)據庫
打開在空白處點右鍵
數(shù)據庫名字填寫成對應的分幅名稱
新建要素
新建地形要素點(點文件),接合表、輔助線、引線(線文件),情況不同需建文件也不同,在數(shù)據庫中空白處點右鍵
選擇空間參考或者Import ( 導入 )
新建字段或者Import(導入)字段
7、紙張設置
三、匹配
(1)、設置XZDW圖層。
XZDW圖層--右鍵--打開屬性表--新建字段“XKD”,左上角下拉菜單--按屬性選擇--選擇“[QSXZ] in('10','20')--在XKD上右鍵--字段計算器-- [KD]&"(G)"。為編輯狀態(tài)(必須將整數(shù)位改為1為小數(shù),顯示效果為3.0(G))
XZDW圖層--右鍵--屬性--標注
①、方法:定義要素類并且為每個類加不同的標注;
②、添加:類名稱--道路;
③、SQL查詢--[DLMC]in( '公路用地','農村道路');或輸入代碼。
④、勾選當前此類中的標注要素(把其他類的都去掉);
⑤、標注字段:XKD(寬度);
⑥、設置字體及大小:宋體--5.67;
⑦、設置RGB顏色:
⑧、勾選--標注此圖層中的要素。
依照上述方法標注,河流及溝渠的標注:類--河流,SQL查詢-- [DLBM] in( '111' , '117' )--字體及大寫不變--RGB改為“0,120,200”。
(2)、DLTB
DLTB層--右鍵--屬性--符號系統(tǒng)--類別--與樣式中的符號匹配--值字段:DLBM——與樣式中的符號匹配--選擇二調符號庫。
由于我們選擇的是點顯示地類符號,故需關閉DLTB層的符號。逐地類關閉。
(特殊符號的單獨改)
顏色填充來源于
DLTB—標注---標注字段TBBH---黑體5.67---確定
然后右擊地類圖斑層,出現(xiàn)如下圖
四、圖框注記
1) 公里數(shù)設置
布局視圖右擊屬性
2) 四角經緯度設置
布局視圖右擊屬性
依據格網標注公里數(shù),擺放格式如下:
五、圖幅整飾
(1)修改圖幅右下角,閻良的是以文本存儲的文本框組合,遮蓋下面的數(shù)字,故可直接編輯。右鍵----取消分組---修改--改為以下內容:
修改完畢后,選擇全部--右鍵---組---右鍵---屬性--框架--背景--白色。
(2)、圖框外部村名整飾,將圖框外的村名移動到對應位置
(村名宋體7.00)
(3)將小地名,公路名,河流水系方向移到新位置。(河流名有專用字體--左斜宋體)------新建要素DM
(4)駐地點包括縣、鄉(xiāng)、村三個級別,分別有對應的符號表示,名稱應放置在駐地點旁邊,且不壓蓋其他地物。(黑體8.50)
(5)地類符號與圖斑編號
A. 將互相壓蓋的點移開
C. 點不能壓點,點不能壓線
(6)調整圖幅名重疊壓蓋情況。
(7)其他要素依據各縣情況標注。
說明:建議將各標注都轉為注記,方便后期整飾。特別是XZDW寬度,會有較多的顯示,應將相同寬度的多余顯示去掉。
圖例從其他區(qū)縣工程拷取或直接軟解截圖,復制粘貼。
圖幅內的小地名可直接從谷歌下載。
(8)隸屬注記
行政界線靠近圖框處,在界線兩邊標注各自的坐落單位名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