耕地資源質量分類體系由原耕地分等體系改進形成。
改進后的耕地資源質量分類方法,立足自然資源管理職責定位,適應生態文明建設要求,著力客觀、準確掌握耕地質量情況。
一是技術體系上,采取分類分級的思路,客觀描述耕地資源條件,技術體系更加簡便易行,分類結果更直觀。
二是分類指標上,突出了自然地理特征、耕地資源本底條件和生態環境條件,全面反映耕地資源重要的基本特征。
三是指標分級上,按照科學和管理雙重需要,做到了簡明、科學、可操作。
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耕地資源質量分類工作,從自然地理格局、地形條件、土壤條件、生態環境條件、作物熟制和耕地利用現狀六個層面構建耕地資源質量分類指標體系。耕地資源質量分類指標體系共包含自然區、地形坡度、土層厚度、土壤質地、土壤有機質含量、土壤pH值、生物多樣性、土壤重金屬污染狀況、熟制、耕地二級地類10個分項指標。分類指標體系具體見下表。